#卫星导航# 4. gps误差
–Léon
GPS误差
1. GPS误差分析
1.1 误差来源
- GPS卫星
- 信号传播
- GPS接收机
- 此外还与地球潮汐、负荷潮、相对论效应有关
1.2 误差分类及影响
为了方便理解,会把各种误差的影响投影到站星距离上,称为等效距离误差
根据误差的性质分类
系统误差:卫星的轨道误差、卫星钟差、接收机钟差、大气折射误差
修正措施:
- 引入未知参数,数据处理时一并求解
- 建立系统误差模型,对观测量加以修正
- 将不同观测站对相同卫星同步观测值求差
- 忽略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
偶然误差:多路径效应误差和观测误差
措施:
- 选用较好的硬件和观测条件
- 延长观测时间
2. 卫星钟差
GPS观测量均以精密测时为依据
GPS定位中,要求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保持严格同步
即使有原子钟,钟差和漂移现象依然存在,约1ms,但带来的等效距离误差可达300km
主控站对卫星连续监测确定钟差参数,通过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进行修正,修正后个卫星钟之间的同步误差保持在5~10ns内,等效偏差距离不超过3m
通过精密星历获得精确的卫星钟差 (0.1ns)
卫星钟经过改正的残差,在相对定位中,可以通过观测量求差(差分)方法消除。
3. 卫星轨道偏差(星历误差)
卫星星历是描述卫星运动轨道的信息,是一组对应某一时刻的轨道根数及其变化率。
可以凭此计算出任一时刻的卫星位置及其速度
GPS卫星星历暗账发布的时间分为
预报星历(广播星历)
广播星历是通过微信发射的含有轨道信息的导航电文,传给用户后解码获得所需卫星星历。广播星历都属于预报星历,精度一般10m左右。
后处理星历(精密星历)
精密星历是根据各自建立的跟踪站所获得的精密观察资料。进行预报或事后结算而得到的卫星星历,可以分为:(精度可达厘米级)
- 超快速预报星历(IGU)
- 快速预报星历(IGR)
- 事后精密星历(IGS)
hint
卫星运动收多种摄动力复杂影响——卫星轨道误差估计和处理较困难
导航电文所得卫星轨道信息——相对位置误差约10m
摄动力模型与定轨技术不断完善,位置精度提高的5m左右,精密轨道精度为5cm以内
卫星的轨道误差是当前GPS定位的重要误差来源之一
轨道偏差对绝对定位影响可达几十米到一百米
星历误差对相对定位的影响远低于对绝对定位的影响。但随着基线距离的增加,轨道偏差引起的基线误差将不断增大。
在相对定位中,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,卫星轨道误差将成为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,估算公式如下:
基线测量的允许误差是确定的,所以基线越长,星历误差(轨道误差)的允许范围将会越来越小,逐渐和基线误差一个数量级。
处理轨道误差的方法
忽略轨道误差:广泛用于实时单点定位
采用精密星历
同步观测值求差:利用两个及以上观测站对同一卫星同步观测值求差(基线较短时,有效性尤为明显)
采用轨道改进法处理观测数据
根据引入轨道偏差改正数的不同,分为:
- 短弧法:引入6个轨道偏差改正,一起求解——效果明显,但是计算量大
- 半短弧法:只对其中影响较大的参数(如轨道切向、径向和法相)引入相应的改正数——修正后偏差不超过10m,但计算量明显小
4. 大气层与电磁波
对流层
- 0~40km
- 各种气体元素、水蒸气和尘埃
- 非弥散介质——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
电离层
- 约70km以上
- 带电粒子
- 弥散介质——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
群波
不同频率的多种波叠加,形成的复合波称为群波
在具有速度弥散现象的介质中华,单一频率正弦波的传播与群波的传播是不同的
- 信号传播
- 非弥散介质->对流层->与大气压力、温度、湿度有关
- 弥散介质->电离层->与电子密度有关
- 单一相波->载波相位
- 群波->测距码(伪码)
5. 电离层影响与改正
相折射率
\[n_p=1-40.28\frac{N_e}{f^2}\]群折射率
\[n_g=1+40.28\frac{N_e}{f^2}\]
$N_e$ 为电子密度,$f$ 为频率
- 相折射率与群折射率二者不同
- 载波相位修正——相折射率
- 伪码修正——群折射率
由相折射率和群折射率引起的路径传播误差(m)和时间延迟(ns)分别为
- 载波相位测量与伪距测量的电离层改正大小相等、符号相反
- 电离层产生的各延迟量,是信号频率和电子总量的函数
-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与以下因素相关:
- 太阳辐射强度(尤其太阳黑子活动强度)
- 季节
- 时间
- 偏离天顶方向
电离层的改正方法
- 利用双频观测
- 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改正
- 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(改正效果最好)
6. 对流层影响与改正
- 分为干分量与湿分量
- 干分量主要与大气温度和压力有关
- 湿分量主要与信号传播路径上的大气湿度和高度有关,湿分量的影响尚无法准确确定。
- 对流层影响的处理办法
- 精度要求不高时,忽略不计
- 采用对流层模型加以修正
- 引入描述对流层的附加待估参数,在数据处理中求解
- 观测值求差
7. 多路径效应(多路径误差)
接收机天线直接接受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外,还可能接收到经过天线周围物体一次或者多次反射的卫星信号。两次信号叠加,将引起测量参考点位置变化,使得测量产生误差。
- 在一般反射环境下,对测码伪距的影响达米级,对测相伪距影响达厘米级
- 在高反射环境中,影响显著增大,常常导致卫星失锁和产生周跳。
应对多路径误差的方法
- 观测上,选择合适的测站,避开产生多路径的环境
- 硬件上,采用抗多路径误差的仪器设备
- 抗多路径的天线
- 抗多路径的接收机
多路径误差特点
- 与测站环境有关
- 与反射体性质有关
- 与接收机结构、性能有关
消除或减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
- 安置接收机天线的环境避开较强反射面,如水面、平坦光滑的地面和建筑表面
- 选择造型适宜且屏蔽良好的天线(如扼流圈天线)
- 适当延长观测时间,削弱周期性影响
- 改善接收机的电路设计
8. 观测误差
分辨误差
一般认为约为信号波长的1%
安置误差
主要有天线的置平与对中误差、量取天线相位中心高度(天线高)误差